『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百五十二章:乌台诗案[3/3页]
仅此而已。
“这首词写完,并不代表苏轼的人生就走到了重点,实际上来说,他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他离开了密州,然后去了徐州,在徐州的日子也不错,政绩斐然,然后又去了,湖州,时间一晃,就从密州到湖州,过去了五年。”
“五年的时间,苏轼也差不多是颠沛流离的日子,总算是到了湖州,原本以为,能够稍微的安定一些。欞魊尛裞
实际上并没有,相反,反而是爆发了另外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
当时朝廷新旧两党之间的争斗依旧在继续,甚至双方之间的矛盾,逐渐的激化。
苏轼本身就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因此自然是得罪了一些家伙。
当时苏轼被调去湖州,本来是例行公事一般的写了一本湖州谢表,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此案一出,朝野哗然,他的妻子王闰之惊惧之下,竟然焚烧了苏轼所有的藏书,诗集,只为求苏轼回来。
然而,这件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许多人下定了决心,想要苏轼的命!
但最后或许苏轼都没有想到,在监牢里面关了足足一百多天的他,最后的救命人,竟然是他从未想到过的那个。
是的,救下苏轼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退休了的宰相,王安石!
从轻发落,贬去黄州,只能说是多亏了王安石的出手相救,也多亏了开朝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让他度过了如此艰难的一关。
否则的话,这位历史上罕见的全才,恐怕真的要......夭折了......”
第二百五十二章:乌台诗案[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