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4章 士商群体  明末:重造大顺天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354章 士商群体[2/3页]

  能拥有与其他老百姓一样平等的权力和地位。”

  沈绍安下意识站了起来,其他人也都是如此,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自古以来,华夏便以以农立国,尤其是在商鞅变法时,曾经明确提出了“重农抑商”方针,在秦朝一统以来被历代王朝一直所沿袭。尤其是在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认为要让大明保持长治久安,就需要“定赋以节用”,“崇本而祛末”,导致商人几乎遭受到了最严格的政治打压。

  有明一代,商人在各个层面上被强行打压,比如不许商人不穿绸纱,只许穿绢布;在律令中将商人与仆役、倡优、下贱,列为同一等,不许商人之后参与科举,甚至在洪武初年强行将江南十数万富豪迁往凤阳,从而削弱江南地方商贾的势力,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打压商人,从而让百姓们安心务农,维护大明朝的统治根基。靈魊尛説

  在这种环境下,大明朝自然不会有所谓的商人阶层。

  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商业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开始出现了一种士商,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科考道路中的失利者,最终转向了地位相对底下的商途,像沈绍安就是其中的典型。

  对于大部分的儒生而言,他们虽然人人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可是在现实中,却是“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残酷的现实则是儒生们在寒窗苦读十余年后,终究只有寥寥少数人得以入仕,剩下的人则是在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后,却要面临着无以为生的惨景。

  要知道,对于一个普通百姓家庭而言,想要供养一个脱产不劳动的读书人,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正所谓‘未仕者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如果一个读书人整天忙着干农活,通常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巩固学业,再加上平日里读书人还需要有一定的人情来往,常常会导致

第354章 士商群体[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