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一十九章 八十八佛  南派盗墓手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六百一十九章 八十八佛[2/3页]

  地宫漏水这事,不单景陵有。

  杨芝草把情况汇报给张尽忠,张尽忠派人送来炸药,同意另开盗洞。

  早在孙殿英挖乾隆裕陵时,工兵就曾汇报,地宫之中满是晦水,源源不绝。光抽水,抽了两三天,以至于积水太多,连乾隆本人的棺椁都漂起来,顺水抵在了地宫石门后,传出乾隆爷尸变给自己守门的闹剧。

  有人觉得不可思议。

  大行皇帝入殓,何等神圣,便是填陵的墓土,也要九蒸九晒,夯筑如铁。遑论地宫这种建筑,会有这么多地下水?

  还真怪不到工匠头上。

  古代豆腐渣工程少,真敢给皇帝打马虎眼,抓到就是诛九族的下场,全家不得好死。

  您想想,人力再鬼斧神工,能与自然抗衡?

  地震,山崩,水土流失,不单破坏风水,地下宫殿也难维持。清东陵大部分地宫都有积水,景陵裕陵最为严重。

  原因在于两处帝陵的风水,未免太好了!

  这个好,说的是理论上的风水。前有龙砂,后有穴星,太极生晕,五花成土,理风聚水重峦叠嶂,案山如宝倚靠不倒。

  众所周知,理论跟实际两码事。

  前文提过,东陵北倚昌瑞山,左右臣山分别是蟠龙岭、猴山,南面更有冀州太行余脉环绕,只马兰峪一条路可走。

  典型的盆地。皇室选定此处,意在江山永固,有“金瓯”之气象。

  陵墓又是埋在盆地的山沟里,称为峪。

  这就导致皇陵地宫远比地下水还深,理论上风水越好,地势越矮,地下四面八方的水越往那边流!

  纵然铜墙铁壁,经得起几年自然侵蚀?

  所以景陵、裕陵,地宫早让水淹没。尤其康熙皇帝的景陵,隧道至券门一段,积水深不可测,已漫至穹顶。

  其中青苔、树木、泥土秽积不知多少,纵然再精湛的弄潮儿,也不敢潜下去一窥究竟。

  风水之说不可尽信,泡水里那叫腌咸菜,不是下葬。雍正皇帝正是看出清东陵地势太矮,才另辟蹊径,修了清西陵做自己万年吉壌。

  事与愿违,王绍义不得不换个方位入地宫。

  康熙皇帝的地宫颇大,结构也数明清之最,有诸多独创。

  前朝地宫,乃九重法宫结构。

  地宫浩大,有五殿、三隧、二室、八龛。

  康熙信奉佛教,明楼绘满了八十八佛,认为九重法宫不甚理地气,将地宫改为九券四门二室。

  四道石门,皆重数千斤,将隧道至墓室的通道牢牢闸断。

  墓门至后殿,由闪当券、罩门券、头层门、明堂殿、二层门、穿堂券、洞券隔开。

  纵然外面水淹下邳,想来地宫之中,有些地方甚少遭遇水患。

  当年孙殿英盗清东陵,先挖了慈禧、乾隆,接着要挖康熙。在券门一侧,打了一个天窗。还没派人下去,就东窗事发,不得已撤出东陵。しΙиgㄚuΤXΤ.ΠěT

  天窗不是随便挖的,孙殿英有高人指点。

  这个天窗,应该是修陵工匠留的逃生出口,鸟尽弓藏的事,江湖见多了,谁真愿意给皇帝老儿卖命?

  杨芝草信誓旦旦,说找到孙殿英挖的天窗,顺着探进去,景陵也就完了。

  天窗大有讲究

  必须挖在两道券门之间,才不会破坏整体结构。

  有人不明白明清皇陵的“券”是啥。

  明清皇陵,

第六百一十九章 八十八佛[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