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2/3页]
流行的花押款了,比如寿桃,花草以及其它吉祥图案,例如用一只笔和一锭元宝象征的必定如意就是当时常用的花押款之一。和以上这些都不同,这只盘的款是楷书的“大清道光年制”款,款遒劲有力,相当工整。楷书的“大清道光年制”款是相当罕见的,不过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这只盘是一只折腰青花淡描花卉盘。这种纹饰是典型的官窑纹饰,而这只盘的纹饰工整、画工流畅、笔触细腻,明显是相当有功力又熟悉这种图案的御窑画工画的。此外这个盘的形制、尺寸、修脚也都符合官窑的特征,初步判断应该是官窑。
不过这类官窑基本上都是斗彩,而且从这只盘淡描的画法和图案的留白来看,应该是为了要制作成斗彩盘的。这只盘的图案已经完成,并且入窑烧制好了。一般来说,瓷器在这道工序完成以后已经算完成了大半了,实在没有理由不上彩的。
那么为什么这只盘已经在青花图案画好,入窑烧制好了以后没有上彩最终完成呢?这是和官窑生产的严格密不可分的。柳亦辰当时认为基本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款识的原因,道光官窑惯例是以六字篆书款,这个盘的款却因为写字工的疏忽写成了楷书。
不过这个恐怕还不是最严重的,更严重的是这个盘在图案画好,上窑第一次烧好后出现了严重的窑伤。这个盘的窑伤在底伤,有不少条的窑裂,而且相当明显和严重。
为什么说这些窑裂是入窑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在入窑前就存在的呢?如果仔细看这些窑裂,就可以发现有一处窑裂把制字的反刀旁“亅”从中劈开了,而年字的竖边也被一条窑裂断开了。所以很明显这些窑伤在入窑之前是没有的。m.biqiku.net
正是因为款识和窑伤的原因,这只已经耗费了相当多功夫的盘子就没有继续进行下一道工序。按道理来说这样被淘汰的盘是应该被毁掉或者入库存储,不能流传出去的。不少古玩收藏者都认为官窑在除了战乱时期以外,或者是清朝灭亡后是不太可能流入民间的。
其实柳亦辰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了更好的能够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对官窑的制作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清代官窑的生产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典章制度,从形制,大小,选料,图案,色彩,款识,品质等方面都有规则制度可循。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官窑都象很多人相象的那么高质量,特别是在经济情况不好,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的时代,官窑的品质也就下降了。一般说来,清代后期的官窑瓷器质量很多时候都不是太高,这一时期品质好的官窑瓷器相对就更为难得。
而且官窑也是有等级的,皇帝、太上皇、太后、皇后所用的瓷器等级就高,一般质量控制的也就更严格,品质一般比较好。而嫔妃已经其他宫廷人员使用的等级就低些,质量相对的也差些。而一些特别为皇帝欣赏所生产的瓷器,等级就更高,可以说是当时工艺所能达到的极限。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不仅选派官员到御窑厂监督窑务,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还常常直接下令烧造某些品种的瓷器,像这样皇帝直接要求的瓷器,当然品质是最好的。比如乾隆六年,乾隆还因为烧造的上等瓷器釉色不佳,远逊雍正瓷器而让怡亲王写信去训斥当时的陶督办唐英。
大部分质量不符合宫廷要求的瓷器,如果是有严重窑伤或者损坏等严重毛病的,一般都是就地销毁,不允许流传到民间。而一般的小毛病或者是因为釉色釉水不够好而淘汰的,按照督陶官唐英在乾隆八年的“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中所说的,在雍正六年以前都是“随散贮厂署,听人匠使用,破损遗失,致烧成之器皿与原造之坯胎,所有数目俱无从查核”。
也就是说那些次品基本上都是存储在御窑厂的库房里,任由御窑厂的工匠和差人使用的,以至于破损和遗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了一课[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