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一千三百九十章 召见[1/3页]
万历二十六年会试。
这一科可谓名士云集,不仅有学功书院的周如磐,曹学佺等名儒,还有如温体仁,侯执蒲,熊廷弼,袁世振,亓诗教,官应震等等当今名士。
至于同考官中也都是翁正春,史继偕,周如砥,顾天峻,汤宾尹等朝中公认的饱学鸿胪之辈。
其中东阁大学士林延潮作为正主考,当然若林延潮不曾入阁,沈一贯会是这一科主考官,但林延潮先至一步,沈一贯即要等到下一科了。
但往往就是这一步之差,在官场上就是一辈子的事。
至于副主考则是翰林学士曾朝节。
曾朝节乃万历五年的探花,且是湖广人,当初张居正遭到清算后,满朝楚籍大臣都被牵连,唯独曾朝节无事。
那因为曾朝节对变法持反对之见。
现在曾朝节执掌翰林院,还被提为会试副主考,这都是沈一贯提议的,用意就是制衡林延潮。
张位不在阁这一段日子,官场上风传三辅林延潮与四辅沈一贯二人矛盾闹得颇大,故而天子不得不请张位重新回阁视事。
二人闹得不和,但沈一贯的儿子沈鸿泰却参加了这一次会试,不仅丝毫不避嫌疑,也不怕身为正主考的林延潮怀私心对沈鸿泰的打压报复,这倒是令不少人看不懂了。
开考前数日,林延潮与曾朝节及众同考官们尽皆锁院。
一直到开考前一日,林延潮与众官员们这才允许抵至贡院。
礼部于贡院宴请考官,林延潮与作为监临官礼部尚书于慎行商议了会试流程之事。
然后内外隔绝,林延潮与曾朝节在至公堂内闭门商议明日会试的考题。
“总裁这一次会试题目虽名不见功利,但其五篇却篇篇不离功利二字。谋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如此题目岂非在教唆读书人厚利之心,如此取士如何对得起圣人之教?还请总裁三思啊!”曾朝节向林延潮苦口婆心地劝道。
面对曾朝节的陈词,林延潮道:“曾总裁,这义利之辨为我儒门第一义。何为利?何必义?天下最大的义又是什么?”
“本总裁以为这天下最大之义,就是社稷百姓之大利。大利即是大义,谋国为官不至道于此,其心可诛!”
“圣人不言利字,是不以自利而害他利。好比商贾卖货于人,他是为了义吗?非也,他是为了利,买货之人是为了义吗?也不是,他亦为了利。人人之利合起来,就是天下之大利大义,这就是我等读书人应谋之之事!”
曾朝节踱步道:“总裁,人人皆求利,但有人才长,有人才短,何谈一个均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人心就乱了。”
林延潮道:“难道不言利就得利,天子就不乱了吗?当今早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你我又何必掩耳盗铃呢?”
但见曾朝节还欲再争,但见林延潮脸已沉下。
到了这个时候,他已是懒得继续用言语去说服别人。
面对林延潮的凝视,曾朝节顿觉心底似压了一块大石头般,额上已是渗出汗来。
尽管他是翰林学士,掌翰林院,但权势上还是不能与林延潮相提并论。而且林延潮是会试正主考,有最后之决定权。
何况对方是林侯官,张居正势大时尚敢直犯其锋,张居正死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之复名位,自己的言辞又岂能令他动摇半分。
但是本着一名读书人的‘良知’,还是令他心底有些不甘。
房内二人一句话不说相持了一会,曾朝节终于退了一步,躬身行礼道:“一切按总裁之吩咐。但今日之事,就算曾某不言,以后千秋功过自有评说!”
林延潮对曾朝节道:“如今天下已非圣人时之天下,一代必有一代之法,新政之事已为大势所趋,君不见朝野上下于变法之呼声越来越高?当然我等依着祖宗之法为之,再有错也不是自己的错,而依着新法为之,稍有差错也是自己的错。”
“可是我等读书以圣人之言为经,却不可全拘泥于此,读书人每日作千篇一律的文章,整天老调重弹固步自封,又如何日新?如何新民?只要事事依着为百姓求利,为天下求义为之,此为仁也!”
林延潮说,此刻心间砰砰直响,犹如大鼓擂动。
古往今来变法必有阵痛,即便是温水煮青蛙也有反噬一日。
他知道这一次题目一出,必然是惊世骇俗,引起官场上的震动,但这还是次要的。
他将要面对的是千百年之积习,天下读书人的众口。
林延潮仿佛又看到了一座高山立在了自己面前。他又怎么不惧人言,这一刻他将何去何从?这一刻他又何尝不是在如履薄冰。
当年董仲舒将儒家与法家经义融合,这确定了两千年封建之制。
而今他要将义与利融合,但是林延潮不能一开始就这么说。
没错,后世会告诉你走得这条路是对的,但在这一刻,他也不免自己怀疑起自己来,这一步跨出去到底会如何?要破除积习,何谈容易。
次日。
会试开考。
林延潮默然坐在至公堂前的公座上,审视整个考场。
眼下考场上空无一人,但他的精神不是太好。
到了临场最后,他还是改了两道题目,两道皆五经题。这并非是因曾朝节的意见,而是他一开始的决定。但对于曾朝节而言,倒似自己争取来的。
本来昨晚七道题目已是下发给众同考官,并刊印为考卷了,而今日早上又改了一番实在令人感觉到有些不同寻常。
不少同考官由此可以感受似‘高层’上面有所斗争,对于如何命题也在反复。
但至少昨晚拿到七篇题目有些担心的同考官们,心底也是舒了一口气,但仍不轻松。
五经题虽说删减两道。
但从头三道四书题也是可以明白考官的用意。
这第一题,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则平。
此出自于大学。
第二题,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此出自论语。
第三题,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此出自孟子。
本来还有如易经两题。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其余的经义题也是如此,但今日已尽数修改。
众考官们昨晚拿到题目时已经不淡定。林延潮出得这几道题,任何一道题目在会试中出现都不稀奇的,但合在一起出现,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众考官们即便是支持事功变法的,看见此三题也是倒吸了一口气凉气,他们不知考完后朝野会是如何一个态度,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心底都有些不知所措。
至于考生们如何是想,他们已是不太在意。
然而如何对这考题作答,才是三千举子们要最切乎自身的事。
龙门一开,考生们陆续到场。
午时卷子已下发至每一名考生的手里。
但见考棚里一位名为温体仁的二十多岁读书人,待看到考题时也是吃了一惊。
温体仁是浙江乌程人,容貌极英伟,可以称得上美男子。
通览全部后,温体仁坐在考房里久久不能下笔。
但见左右考生再如何这时候也是已经开始撰文了,但温体仁却没有如此,而是重新审视起题目来。
温体仁见这第一题,生财有大道,这题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最要害的。
为何这么说?
因为这道题考过。
哪一年考得?
嘉靖二十六年。
对于读书人而言,背昔年会试范题程文是基本功,所以温体仁能够一眼看出不奇怪。但是这在科举考试中是基本不可能出现的,而且还是朝廷最重要的会试中。
那么身为主考官为何要出这一题呢?
因为嘉靖二十六年那年,张居正中进士。
到今天这个考场来的读书人大多背过这篇大明第一权相的程墨范文。
善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
没错,这就是张居正写的。
不过今日的考题加了‘生之者众……是则平’这一大段话,考生再照抄张居正的范文是不行的。
但主要今日重新提之又是什么用意呢?
林延潮以为张居正平反而拜相,今日提此就是要为‘新政变法’正名了。
这也就是孔子说得,必得其名。
所以这一题要从变法上答。而林侯官主张变法在于通商惠工,那么生财有大道,即谋利也。
义,利也。这是墨子之言。
尽管不是儒家经义,但剑走偏锋可以令考官耳目一新。
温体仁稍稍有了思路又看下一题,ιΙйGyuτΧT.Йet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圣人言只要能求富贵,那么给执鞭之事也是可以为之的。
执鞭就是仆役之事,圣人连仆役都不以为下贱,又何况于工匠,商人。
此可以引出四民平齐,太祖定下的贵农贱商已是过去,只要是百姓所好为之,又有何不可。
周书曾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一千三百九十章 召见[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