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人世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三章[3/3页]

  从信封里抽出仅一页纸的留信读给母亲听。

  周蓉信上的字不多,就几行,却写得很美观,一如她向来的字体那么秀丽,证明她写时心情一点儿也不乱,是极平静的。她首先请母亲和弟弟原谅她不告而别了,接着声明她当然是下乡去了,并且是听从母亲的话插队去了。只不过不是在A市的近郊,而是到很远很远的外省插队去了,有蔡晓光送她上火车,所以会走得很顺。至于自己为什么非要到外省的农村去插队,其中自有原因,希望无论母亲还是弟弟,都不必去询问街道干部们。问也白问,他们并不清楚,但晓光清楚,三天后他会到家里来替她向母亲和弟弟解释的。最后一行字是写给弟弟的,要求他多替哥哥姐姐尽孝心,照顾好母亲。

  “完了?”

  兀J。

  “就这么一页纸?”

  “一页纸还没写满丁

  秉昆回答母亲的话时,心中多少有点儿对姐姐进行了种报复的快感,谁叫她对他这个弟弟的评价那么差呢!“不聪明而已!”一一还“而已”——她当姐的有什么资格那么评价他这个弟弟呢?就你这个姐姐聪明是吧?可你这个聪明的大美人儿做的这又是什么事呢?见母亲张大瞳呆住了,他双手捏着信纸的上角让母亲看,并说:“我没骗你吧?”

  “她……她怎么还敢写着是听从我的话?!”

  母亲将信纸一把抢过去,结果信纸的两个上角留在了小儿子秉昆指间。他四指一分,两小片纸像白蝴蝶翅膀似的打着旋飘落地上。

  “捡起来!”母亲命令式地喊道,迁怒于他。

  “有必要吗?”他才不愿代姐姐成为受气包呢,仍想将母亲的怒火引到姐姐身上,指着信说:“这行,你看着妈,我一个字一个字念给你听。’并、且、是、听、从、母、亲、的、话’,一共九个字,我可没多念一个字,也没少念一个字!”

  “她这是要活活把妈气死呀!”

  母亲情绪失控了,放声大哭。

  秉昆这才慌了,终于觉得大事不妙,“妈你小声点儿,让外人听到了多不好,还以为是我在惹你生气呢!”

  椅子一斜,母亲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了。她坐在地上,直直地伸着双腿,响亮的哭声收敛成了竭力抑制的呜咽。

  无论母亲还是秉昆,都没去向街道干部询问什么。

  母亲跟自己较劲儿地对秉昆说:“我才不去问,也不许你去问!她既然说三天后蔡晓光会来替她讲明白原因,那咱们就等!”

  夜里,秉昆听到母亲在里间屋不断地唉声叹气。

  早上母亲双眼红肿。

  第三天早上,母亲的腮明显地塌下去了,梳头时满地落发。

  秉昆不禁心疼地问:“妈,要不我今天就将晓光哥找来?”

  母亲冷冷地说:“不许。过了三天他不来,那也别去找。妈想开了,儿女大了不由娘,全当我根本没有你姐这么个女儿好了。”

  她的话听来特别的寒心,证明她半点儿都没想开。

  秉昆没听他妈的,背着她自作主张地去找蔡晓光。蔡晓光已不在学校革委会,分配到拖拉机制造厂了。秉昆转而找到厂里,几经周折才见到了蔡晓光。蔡晓光听了秉昆的话,不敢拖延,请了半天假,跟秉昆一块儿匆匆而去。路上,秉昆问晓光,自己的姐姐究竟为什么要到外省的农村去插队。晓光说:“到了你家,讲给你母亲听了,你不是也就一切都明白了?不是几句话讲得清楚的,所以你路上就别多问了。”

  拖拉机制造厂在共乐区内,离光字片不远。二人走得快,十几分钟后就到了周家。

  当着晓光的面,周母不愿让小儿子下不来台,一句训责的话没说,强打起精神给晓光倒了杯热水。

  三人刚一坐定,她便迫不及待地问:“周蓉究竟到哪个省去了?”

  晓光小声说:“贵州。”

  “贵州?”周母的身子摇晃了一下。

  秉昆立刻起身站到母亲旁边,以防万一。

  母亲尽量以平静如常的口吻问:“为什么?”

  蔡晓光也尽量以平静的口吻回答:“她爱的人在那里。”

  “她爱的人?……你俩不是在恋爱来着吗?”

  母亲的双眼瞪大了。母亲年轻时也是好看的女人,就是眼睛小了点儿。秉昆从没见到过母亲的眼睛瞪得那么大。

  蔡晓光摇头苦笑说:“我当然是很爱她的,但她只不过拿我当朋友,当她最信赖的朋友。”

  母亲张张嘴,就那么张着嘴呆住了。

  按蔡晓光的说法,周蓉初二时开始与北京一位诗人通信。通了一年信后,对方才在信中告诉她,自己曾是“右派”,但已摘帽了,还允许继续发表诗歌,所以她才能从报刊上发现他的一些化名诗。他表示要与她中断通信关系,但对于她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她明白自己千真万确地爱上了他……

  秉昆也像母亲那样,尽量以平静的口吻问:“等等,你没讲清楚,我姐爱的主要是他的诗吧?”

  蔡晓光扭头看他一眼,垂下目光寻思着说:“有时两者能分开,有时两者根本分不开,这你懂的。”

  秉昆大声说:“我不懂!”

  蔡晓光表情异常庄重地说:“反正我懂。”

  母亲提高了声音说:“别打岔,听他继续讲。”

  蔡晓光就继续讲道:“那位北京诗人,单方面中断了与周蓉的通信。而她在写给他的一封信中发誓,自己一定要考到北京的大学去,从此与他相伴在一起。寄出那封信后,她也几乎没再给他写过信,改寄明信片了。,文革’不久,她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考到北京的大学了,便亲自去了一次北京……”

  母亲问:“周蓉见着他了?”

  蔡晓光回答:“我想是没有。”

  母亲说:“晓光啊,大娘问的不是你怎么想的,而是周蓉她怎么告诉你的。事情都到了这种地步了,孩子,大娘求你,一定要对大娘说实话啊!”

  母亲那么说时,眼里已是满眶泪水。

  蔡晓光难以对视母亲泪光闪闪的目光,又低下头,内疚地说:“大娘,我没往细里问过她,但是,从她对我说的前前后后的话中,我分析她是没见着他的。”

  年轻的工人撒谎了,他不忍告诉周母实情,只有撒谎。

  真相乃是——周蓉不但见着了那让她梦魂牵绕、心灵上已合二为一的人(起码她自己觉得合二为一了),还同时看到自己写给他的许多封信以及更多的明信片,按时间顺序贴在揭发批判他的大字报旁——大字报的题目是“看右派诗人是如何引诱工人阶级的女儿的”,而这意味着他又多了一桩罪行,同样是政治性质的罪行。大字报的内容向人们昭告,曾经的摘帽“右派”政治思想上始终还是不可救药的“右派”,当年给他摘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深刻教训。深刻就深刻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右派”分子等一切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的敌人,绝不会因为无产阶级的心慈手软而改变反动的立场。至于他的诗,统统被斥为“可耻的伪装,两面派伎俩的产物”。

  她见着他的情形毫无诗意。

  他正被批斗。

  在亢奋的口号声浪和令理智者头晕目眩的气氛下,他偶一抬头,居然鬼使神差地发现了她在人群中的存在。此前二人虽未相见过,但彼此都有对方的小照。

  他一发现她,他的头便不再低下,被一双双手一次次使劲儿往下按也不肯驯服地低下。

  结果他被抽了数皮带,一记抽在额角,顿时血流如注。

  “晓光啊,你想不想告诉大娘,既然我们周蓉她……那你和她……还经常在一起……她的事你又不是不知道……你是何苦的啊你?……”

  母亲缓缓淌下的两行泪,已被她转身擦去了。

  蔡晓光说:“大娘,我承认我是周蓉的追求者。但是,自从她告诉了我她和那位诗人的关系,我就决定只做她忠实的朋友了。我觉得,她太需要我这样一个朋友了。因为我俩给别的追求者的印象是恋爱关系,别的追求者就不至于对她纠缠不休了,这会让她减少许多不快。”

  “孩子,你叫大娘怎么说你好啊?”

  母亲眼里又淌下泪来,她的话中既有对蔡晓光的心疼,也有几分对他的怨恨。

  蔡晓光终于勇敢地迎着母亲的目光了,他高傲地说:“大娘,我为周蓉那么做,特别的心甘情愿。如果她是露茜,我也会无怨无悔地要求自己是卡顿。”

  母亲又问:“露茜是谁,怎么又出了个卡顿?”

  蔡晓光就看秉昆,那意思是——你应该知道的,你对你妈解释。

  秉昆没好气地说:“别看我,我没听说过他俩!”

  母亲把目光从小儿子脸上收回,望着蔡晓光,叹道:“我也不管那两个是谁了,大娘心里塞不下那么多杂人愁事了。我只再问你一个问题——那个……那个写诗的男人,他多大岁数了?”

  蔡晓光说:“比周蓉大是大些,但也并非大得多么离谱。”

  母亲追问:“实话告诉大娘,他究竟多大岁数?”

  秉昆说:“妈你就别追问了!问得傻不傻啊?五七年都打成’右派'的一个诗人,怎么说也得二十多岁了吧?今年都六八年了,又过去十多年了,你自己算吧!”

  听了小儿子的话,母亲的嘴又半张着良久合不拢了。

  蔡晓光就又低下头去。

  秉昆看看母亲,看看蔡晓光,不知对人还是对事骂了一句:“他妈的!”

  母亲终于能再说出话来了。

  她说:“秉昆,替妈送送你晓光哥。”

  蔡晓光站起,低头朝门口走。

  母亲又说:“晓光,你以后不要再登我们周家的门了。再见到你,大娘不知究竟该如何对待你了o”

  蔡晓光站在门口听完母亲的话,小声说:“大娘,我记住了。”

  蔡晓光已经走出去了,秉昆却仍坐着未动。他认为蔡晓光毕竟很无辜,不仅同情他,内心里还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好感,甚至也可以说那是一种不能确定值不值得的敬意。m.ζíNgYúΤxT.иεΤ

  他不是不愿送,是深陷到关于姐姐,也是关于他们这个家的突发事件里难以自拔。

  母亲缓缓扭头看着他说:“没听到我对你说的话啊?”

  他这才如梦初醒地追出门去。

  路上,他问蔡晓光,为什么姐姐常常冷言冷语地对待他,而他却无怨无悔?

  蔡晓光说,那是他和周蓉演戏给他们周家人看的,为的正是有一天需要他替她向家人进行解释时,周家人不至于将他看成一个受害者,感

  到周家对不起他。

  “那么一来,你们周家人的精神压力不就是双重的了吗?现在,我仿佛成了你姐的一个同谋,而不是一个受害者,所以你们周家的人谁也不必对我有什么负疚心理。这样挺好,符合预期。”

  蔡晓光说得轻描淡写,如释重负。

  秉昆问:“你俩,你和我姐那么演戏,是你的主意,还是我姐的主意?”

  蔡晓光说:“是我要求你姐必须那么做的。”

  听了他的话,秉昆心里好受了些。如果蔡晓光说“是你姐的主意”,他想姐姐就有些卑鄙了。

  他又问:“现在你告诉我,露茜和卡顿是什么人?”

  蔡晓光说:“你哥哥姐姐看的那些书,想必一本也没敢带走,全藏在家里,其中肯定有一本是《双城记》。回去自己找出来,读了就知道了。”

  蔡晓光说完,拔腿便跑。

  周秉昆回到家里,见母亲居然还呆坐着。

  母亲说:“你再坐下。”

  秉昆乖乖坐下了。

  母亲问:“现在,你对你姐怎么看?”

  秉昆说:“妈,我不想说。”

  母亲说:“不想说也得说,必须说。”

  秉昆吞吞吐吐地说:“我姐……她爱上了什么人我不好评论,可她的做法确实是不对的。”

  母亲说:“岂止不对,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她眼里哪儿还有我这个母亲?她等于是搬起一扇大磨盘压在了我心上!你爸只身在外,那么放心地把教育你们三个儿女的责任交给了我。他还当面表扬过我,夸我教育有方,对这个家劳苦功高……等你爸探家回来了,让妈怎么向你爸交代?

  就是只想到这一点,妈连死的心都有了!”

  秉昆跪下了。

  他哀哀地说:“妈,你可千万别死。我还没工作呢,你死了我怎么办啊!”

  母子俩抱头而泣。

  母亲叮嘱他,外人如果问起他姐姐来,他就说去往贵州投奔父亲当建筑工人了。

第三章[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